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停用地膜
【明報專訊】「底下打上藥(化肥和農藥),上面鋪上膜,出外找工作」,是北方許多農民做法,使用地膜後可不除草,少澆水,省下時間進城打工賺另一份錢。 對於停用地膜是否會對產量造成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蔣高明近日對本報表示,現在有現代化農機的投入,對生產力也是極大提升。至於突然停止一次性化肥,剛開始會有產量波動,但若加大投入有機肥量,反而不會影響產量。他說,園林廢棄物、廚餘和生活垃圾,再加上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糞便,也足夠用於生產有機肥。這些有機肥足夠替代現在使用的地膜、農藥和化肥等,在生態平衡的狀態下,產出高產且優質的農產品。 短期損消費者 惟推動良性循環 蔣高明進一步指出,使用地膜種植方便快捷,停用地膜就需大量投入生產力,勢必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雖然短期內傷害消費者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推進整個農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內地經濟作物為搶季節增產,種花生、種煙草、種大蒜、種洋蔥,甚至種番薯都會用到地膜,導致作物收穫時間相近,相同作物同時大批進入市場,令價格下跌,反而不利經濟收益。 規模種植方面,目前全國93%烤煙田使用地膜,新疆更是所有棉田都使用地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棉區只佔全國不到10%,由於地膜技術應用,目前新疆成為中國棉花主產區,佔70%種植面積、83%產量。若不蓋地膜,新疆棉產量立即下跌逾30%,且暫時也未有其他區域補充棉花產量。 研究:新疆棉易混殘膜 難登高檔 但過分使用地膜,也導致新疆成為地膜殘留污染重災區。《中國環境報》引用農業農村部農膜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新疆棉區,連續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每畝地膜殘留量分別為10.8、23.3、28.7公斤,污染最嚴重的甚至高達39.8公斤。由於新疆棉田由機械採收,殘膜容易混入棉花,令新疆棉加工品質差、價格低,難以進入高端紡織。 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種植亦愈來愈普遍採用地膜覆蓋技術,覆膜面積佔全國花生總播種面積約27%,總面積約1866萬畝,華北、東北地區尤多。 環保人士指作物或有殘留 華北一名環保人士指出,研究發現,廢棄地膜中的塑化劑、二噁英、微塑料3種成分無法降解,全部殘留在農田,造成嚴重生態污染,這些土地的作物也或殘留相關物質。各地消委會過往多次測試市售食用油,不時有花生油樣本檢出塑化劑。 塑化劑是內分泌干擾物質,長期過量攝入或影響生殖系統發育。雖然塑化劑是重要農用薄膜添...
朱銘,《仲門》
【明報專訊】著名雕刻家朱銘上月去世,其「太極系列」作品《仲門》豎立於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門前,成為中大本部校園地標,中大刊物《走進中大》噚日就有文章講《仲門》故事。中大一直有個傳說,話學生如果穿過《仲門》就畢唔到業,朱銘喺2006年到中大監督雕塑翻新工程時話,佢整雕塑嘅用意,係想學生明白雕塑係可以親近、接觸和穿越,朱銘當時回應傳聞話:「我刻的時候,用意是成功之門。」中大生如果知道朱銘嘅苦心,仲會唔會相信呢個流言呢? 《仲門》原本叫《門》,喺1987年12月揭幕,豎立中大35年,中大分別喺1998年和2006年,將雕塑所在嘅烽火台嘅石階和平台表面換成麻石。2006年朱銘親臨中大,決定將《門》重新命名為《仲門》,希望賦予一個全新形象,當時佢更為雕塑嘅新名稱親筆題字,墨寶製成牌匾,2007年8月安裝喺烽火台嘅麻石台面上。現時大家只要走上烽火台石階,都可以欣賞到朱銘嘅書法。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