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之光:傳承人道精神
文︰沈雅詩
「一班站在戰地前線,努力照顧傷困的醫護人員,固然值得尊重,但其實各行各業,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實踐『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的人道元素。」陳易楊以前輩「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為例,「當年呂校長願意僅僅領取4500元的薪酬,她都是在保護、幫助一班很有需要的小朋友,這也是人道工作」。
尖子立志執教鞭服務人
年輕的陳易楊,才30出頭,卻有20年投身社會服務的經驗,「我的母校是英華書院,校訓是『篤信善行』,學校很鼓勵學生做服務,當時我就加入了Interact Club(扶輪少年服務團),也是學生會會長;升上大學,亦擔任無國界義工。到踏足社會做教師,慶幸可以服務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下稱銀禧),這間學校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同樣是以『服務』為立校基石,因此我覺得我的人生,一直走來,都是被這種服務精神潛移默化,也希望可以把這種精神,帶給我的學生」。
做教師一直是陳易楊的志願,貴為高考尖子的他,當年拿着成績單接受傳媒訪問時,便立志他日執教鞭必抱「身教言教,教書教人」的原則,「我想,我受恩師熊太影響很深。熊太是我的歷史科老師,她在我最有需要的時候,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最艱難的日子,是她令我重新振作起來。畢業後,我第一份教職,是在母校,當時熊太是我的科主任,所以可以說,由中學到現在,她都一直帶着我,是她令我知道,當一個好教師,應該是怎樣的」。
帶學生訪孤兒院貧民窟
如今夢想達成,陳易楊亦信守承諾,教書之餘,同時藉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主任的身分,以及服務學習和遊學團統籌的角色,帶領學生認識世界,關懷傷困,「每個星期六,銀禧都會派出同學們,伙拍我有分創辦的『童夢同行』,一起替一班有聽障的小學生義務補習,我也跟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定期帶學生去探訪各區的露宿者、派發物資;至於服務學習團,我帶同學探訪過柬埔寨的孤兒院、越南貧民窟,也一起到過台灣的安養院做義工」。
不過,說到令陳易楊思緒翻騰,甚至成為他義務工作的轉捩點,就不得不提2019年的柬埔寨之旅。那年暑假,他帶着約20名學生到柬埔寨,先探訪村校、孤兒院,在那裏義教,「在村校、孤兒院,感覺是強烈的,但仍然覺得有希望,大家還抱着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他們的資源、設施不足麼,我們便想辦法供應,覺得盡一分力,就能夠幫到很多。直至去到垃圾山,無力感就真的很重了」。
在旁人眼中,這個臭氣熏天、遍地垃圾的垃圾場猶如人間煉獄,但對於住在垃圾場的居民和兒童來說,卻是一個寶庫,陳易楊無奈地說:「每當有垃圾車駛進,小朋友便一擁而上,鬥快在垃圾堆中尋寶。另一個畫面亦很深刻,我見到一位媽媽抱着一個小孩,孩子手上佈滿蒼蠅,媽媽需要不停替他撥走。我不禁問:『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冀改變貧困兒童命運
陳易楊帶着這個問題回到香港,不久,他便跟幾名學生一起創辦了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組織的宗旨,是為世界上貧窮地區有需要的學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與生活所需,也會力圖讓世界上較富裕的人,明白貧窮地區的實况與需要,並伸出援手,長遠冀可改變貧困兒童的命運。陳易楊尤其重視兒童,因為他很相信一句說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他希望天下間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幸福快樂地成長。
回望過去12年教育生涯,一直與學生並肩實踐人道精神,陳易楊說,在過程中,彼此都有很大得着。「每次做服務,我自己對生命都有很多反思。早年,我曾經和學生去台灣新竹一間專門照顧植物人的安養院參與義工服務,機構的信念『服務一個植物人,就是服務一個家庭』很觸動我。的而且確,植物人未必會有反應給我們,但因着我們幫忙照顧他,從而減輕他背後家庭的負擔,讓他的家人感受到人道精神和關愛,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昔日舊生繼續一起追夢
這些服務學習團,也改變不少學生的一生,很多更由當年的「參與者」,變成今天的「組織者」。陳易楊透露,「童夢同行」有多名理事會成員暨聯合創辦人,都是他昔日的舊生,現在繼續以大學生的身分跟他一起追夢;亦有一些早年畢業、曾協力籌備服務學習活動的舊生,現在更成為社工,「以往這些服務經歷,就好像點燃了青年人心裏那團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易楊多年來竭力聯繫各方,為活在黑暗的人帶來曙光,他的持續付出和貢獻,令他最近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新力量2022」獎項。談及得獎感受,他謙虛地說:「這個獎並不是屬於我個人的,我希望通過我拿『人道年獎』,可以肯定銀禧和『童夢同行』一直推動的社會服務工作,以及多年來,跟我一起同行和奮鬥的朋友!」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8期]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