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6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地膜覆蓋技術

圖片
【明報專訊】上世紀50年代日本科學家發明地膜覆蓋技術,可以讓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分別提高30%左右。內地在70年代末引入該技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首先大規模應用到棉花種植,並擴展到其他作物,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內地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總量不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地膜覆蓋保墑技術助達「秋雨春用」,擺脫年年抗旱的局面,不僅使玉米種植區北移2至5個緯度,更增產30%至50%。 地膜覆蓋還能抑制土壤鹽鹼,杜絕病害隨水傳播,抑制雜草和病蟲害,節省農藥、肥料、灌溉水和勞動力的投入;並可以達至反季節生產,改善冠層光照,提高果蔬品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內地2015年地膜覆蓋面積達2.75億畝,佔全球約九成地膜覆蓋面積;使用量達145.5萬噸,佔全球總量75%。預測到2024年覆蓋面積將達3.3億畝,使用量超過200萬噸。而在1993年,全國還只使用37.5萬噸地膜。所以一直有評論稱,地膜關乎中國農產品安全供給、經濟安全,國家已回不到不用地膜的時代。

停用地膜

圖片
【明報專訊】「底下打上藥(化肥和農藥),上面鋪上膜,出外找工作」,是北方許多農民做法,使用地膜後可不除草,少澆水,省下時間進城打工賺另一份錢。 對於停用地膜是否會對產量造成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蔣高明近日對本報表示,現在有現代化農機的投入,對生產力也是極大提升。至於突然停止一次性化肥,剛開始會有產量波動,但若加大投入有機肥量,反而不會影響產量。他說,園林廢棄物、廚餘和生活垃圾,再加上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糞便,也足夠用於生產有機肥。這些有機肥足夠替代現在使用的地膜、農藥和化肥等,在生態平衡的狀態下,產出高產且優質的農產品。 短期損消費者 惟推動良性循環 蔣高明進一步指出,使用地膜種植方便快捷,停用地膜就需大量投入生產力,勢必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雖然短期內傷害消費者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推進整個農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內地經濟作物為搶季節增產,種花生、種煙草、種大蒜、種洋蔥,甚至種番薯都會用到地膜,導致作物收穫時間相近,相同作物同時大批進入市場,令價格下跌,反而不利經濟收益。 規模種植方面,目前全國93%烤煙田使用地膜,新疆更是所有棉田都使用地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棉區只佔全國不到10%,由於地膜技術應用,目前新疆成為中國棉花主產區,佔70%種植面積、83%產量。若不蓋地膜,新疆棉產量立即下跌逾30%,且暫時也未有其他區域補充棉花產量。 研究:新疆棉易混殘膜 難登高檔 但過分使用地膜,也導致新疆成為地膜殘留污染重災區。《中國環境報》引用農業農村部農膜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新疆棉區,連續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每畝地膜殘留量分別為10.8、23.3、28.7公斤,污染最嚴重的甚至高達39.8公斤。由於新疆棉田由機械採收,殘膜容易混入棉花,令新疆棉加工品質差、價格低,難以進入高端紡織。 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種植亦愈來愈普遍採用地膜覆蓋技術,覆膜面積佔全國花生總播種面積約27%,總面積約1866萬畝,華北、東北地區尤多。 環保人士指作物或有殘留 華北一名環保人士指出,研究發現,廢棄地膜中的塑化劑、二噁英、微塑料3種成分無法降解,全部殘留在農田,造成嚴重生態污染,這些土地的作物也或殘留相關物質。各地消委會過往多次測試市售食用油,不時有花生油樣本檢出塑化劑。 塑化劑是內分泌干擾物質,長期過量攝入或影響生殖系統發育。雖然塑化劑是重要農用薄膜添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圖片
【明報專訊】內地第34個全國土地日6月25日到來,今年主題「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已連續5年相同,直接反映近年土地情况。本報記者近日採訪南北各地農村發現,土地依然面對退化、污染、侵佔、旱澇,以及地方政策執行和極端天氣的重重挑戰,「端牢中國飯碗」任重道遠。本報將以系列專題,探討土地舊患新傷的表裏因素,今天見報首個題目,是農用地膜在中國成「魔」之路。 明報中國組 「中國用世界7%耕地,養活了世界20%人口」是中國對世界貢獻的成績單,這個「奇蹟」背後,是技術升級、土地保護、政策推動等各方面在艱難維持。其中,目前每年在內地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00億至1400億元人民幣、被視為「走不回頭」的地膜覆蓋技術,抗旱增收數十年之餘,對土壤的危害同樣日趨嚴重。 明報記者 王佩凡 作為中國「農業第一大省」,山東的縣城與其他省份縣城有所區別。車開進平邑縣,目所及處皆是農業用地,大蒜、玉米、小麥等各式作物長勢良好,田地處處被五顏六色的塑料膜覆蓋,白色、灰色、藍色、綠色,頭頂的大棚、地下的地膜和金黃的麥穗、翠綠的玉米葉相互掩映。 有被棄原地腐爛 有遭燒毁 山東平邑縣位於沂蒙山區西南部,縣內85%面積是山區,氣候特點是風大、雨少,氣候乾燥,易春旱。近期北方高溫乾旱,平邑縣是其中一個典型受旱地點。因此,地膜覆蓋是當地非常普遍的種植技術,但地膜用完即棄同樣普遍。記者到訪當天,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已經廢棄的地膜,有的掩蓋在田裏,有的被焚燒到半途棄在一邊。 天氣炎熱,田間少見農戶身影,只有地膜「兢兢業業」,守護農民收入。現場有農戶在發酵牛羊糞便做有機肥,打算種些玉米和辣椒,還有些經濟作物,等成熟後出售。他的地裏也覆蓋厚厚的地膜,底下種花生和大蒜,長勢較好的花生莖稈已戳破地膜,露出綠葉。該農戶指着地膜說:「都用這個,鋪了之後打上(農)藥就不用管了,家裏就留幾個老頭子除除雜草,年輕人能出去打工。」 農民稱回收不划算 可降解版貴 地膜在北方農村常見,與山東隔着一個渤海的東北,使用地膜也是司空見慣,尤其是種植經濟作物時,為保產控溫,必須覆蓋地膜。農戶趙先生表示,種植藍莓、草莓、煙草等經濟作物時,為控制地溫,增產保產,「每家每戶都用」地膜,否則僅靠除草劑除不乾淨雜草,需僱人拔草,人工費用太高。趙也指出,今年地膜每公斤10.6元(人民幣,下同),自家種大豆、玉米這些糧食作物時不用,「用了地膜划不來」。 說到地膜